考古新發現:宗日遺址歷經三大發展階段
據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日消息,日前,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河北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共同對宗日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此次發掘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豐富了宗日遺址的文化內涵,深化了對黃河文化以及河湟文化的認識。
宗日遺址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巴溝鄉班多村和卡力崗村間的黃河北岸二級台地上,遺址東西分佈總長達五公里以上,是目前黃河上游發現的時代較早、內涵極為豐富的一處遺址。2013年,宗日遺址被中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介紹,此次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馬家窯-宗日”文化時期灶址,為了解當時的居址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本年度清理的墓葬,類型多樣,特別是M5規模大、形制較特殊,隨葬品數量多、陶器紋飾精美,為研究當時的葬制葬俗增添了新材料。
此次發掘中,共清理墓葬15座、灰坑83個,灰溝5處,灶1處,祭祀遺蹟1處,房址1處,柱洞6處,發掘面積近八百平米。出土較為豐富的陶器、磨製石器、細石器、骨器、珠飾等遺物。
發掘成果表明,宗日遺址歷經了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唐宋三個大的發展階段,刷新了對宗日遺址以往的傳統認識。通過對宗日遺址不同區域的發掘,不僅對每個區域遺存佈局有了新認識,而且發現每個地點的文化內涵不同,對於探索宗日遺址的聚落佈局與演變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意義。
據宗日聯合考古隊介紹,對宗日遺址開展多學科並進的綜合性考古研究,為探討宗日文化的產生髮展、文化內涵、聚落變遷、生業模式、人羣流變以及社會生活狀況等關鍵問題提供了契機,更是為完善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框架、研究區域文化互動以及為將黃河上游地區與印度河谷等周邊地區史前時期考古學文化進行對比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考古首次實現千年吐蕃墓葬整體搬遷
為保證西藏山南市那龍山坡一處吐蕃時期墓地的完整性保存及後期展陳,今年7月開始,西藏考古人員對其進行了整體搬遷,這也標誌着西藏境內首次實現對千年古墓葬的整體搬遷。 [詳細] -
揭祕青藏高原史前考古進展:丹尼索瓦人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此
白石崖溶洞遺址早年出土一枚古人類下頜骨化石,經體質人類學、古蛋白和鈾系測年技術分析,確認為距今約16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化石。2018年至2019年發掘期間。[詳細]